从徐冰最早1975年的作品看到现在,可以说虽然他在美国生活多年,但并没有像许多其他艺术家一样迷恋上西方色彩的创作。 可以说他是mao的信奉者。 1974年~1977年的下乡经历也许是影响他人生的重要一部分。
徐冰曾多次将“天书”作品用于文化交流活动。 例如,他曾受邀为某国际文化节创作大型装置艺术,其中就大量使用了“天书”元素。 这些作品不仅吸引了大量的观众,还引发了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思考。
《地书》是徐冰在《天书》之后的创作。他自己说过关于《地书》的创作过程,很长一段时间他在飞机上度过,他发现飞机上的各种标志标识都有很强的可读性,于是便产生了整理一套“标识语言”的想法。可以说读者不管是何种文化背景, 只要他是被卷入当代生活的人, 就可以读懂这本书。
徐冰对文字的探索并没有停止,他创作了一本毫无意义、谁也看不懂的《天书》,被一些保守的知识分子认定是“对传统文化的侮辱”。 于是到了2007年,他干脆站到了自己对立面,创作一本 谁都看得懂的《地书》 (2003—2007年)。
徐冰,1955年出生于重庆,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,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 1999年获得美国文化界最高奖:麦克·阿瑟奖(MAC ARTHUR AWARD),入选"影响中国”2017年度人物年度文化人物榜单。
艺术家徐冰在“天书”里创造了不能阅读的字,这些奇奇怪怪的字仍称为“宋体”吗? 还是字体在这里消失了? 当我们分析艺术家徐冰的作品,如“天书”中的那些字,尽管无法阅读,但是从字体上似乎仍可归类为“宋体”。
徐冰的“天书”系列,初看之下让人有些不明所以,但实际上,这个系列所涉及的应用场景极其丰富,不仅仅是艺术领域。 首先,从艺术的角度来看,“天书”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。
徐冰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骄傲,网上公布的采访记录很多,介绍他的文章也很多,希望我的文字可以给你一个不同的视角。 徐冰是中国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,他的文字作品让人重新思考语言是如何被赋予概念的,挑战了现有的语言形式,是中国在当代艺术领域的 ...
徐冰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是一个「玩文字」的艺术家,《天书》、新英文书法、文字写生系列等等,但看完这本集子后我意识到文字只是他向「文化」甚至是「文明」的概念发问的一个切口而已。